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3-09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从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潮袭来开始,北京一直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处于领跑态势,北京的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总量都居全国之首。舞台演出荟萃海内外优秀剧目,出版物品种、电视剧出品集数、电影产量和会展数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这其中,处处少不了创意经理人的身影,这些站立在产业潮头的弄潮儿长袖善舞、化创意为资本,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毕竟刚刚起步,国内创意人才的成长路径并不明晰,尤其缺少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经理人,更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遭遇着人才瓶颈,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经理人?人才培养又该建立何种机制?
创意经理人要听出钱的声音
“创意经理人要能听出钱的声音,也就是发现创意的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比如华纳原中国区总裁许晓峰就讲,唱片行业的经理人要能在粗糙的小样里听出谁是明日之星,谁的唱片能大卖,同时在产品推出后能将艺术价值成功转化为商业价值。”谈到创意经理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首推这一概念的向勇如此阐释。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由此决定,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是一种极其依赖个体人脑和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因此,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向勇表示,提出概念是从产业实际需要和学术规范角度出发,于是把林林总总的称呼归结为创意经理人这一概念,不论是出版社长、演艺公司老总还是制片人都可以划归到创意经理人范畴。“文化产业管理核心应该是创意领导力,创意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再到渠道,涵盖设计、制作、营销多个阶段,创意经理人应该在多个阶段都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向勇认为,从甄别到实现,创意产业的经理人都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
北京创意人才仅占1%
“北大向校领导介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很难说清培养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校长要求必须用10个字解释清楚,但根本做不到。学科设立只能作罢。”向勇介绍说,虽然北大后来设立了以培养创意经理人为目的的双学位,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缺口。目前创意人才培养中的很大问题在于文化产业还没有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尽快申请进入学科目录,形成以一个学科为主、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才有利于创意人才的培养。有数据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总人数12%,伦敦为14%,东京则达15%,而我国不足1%。。北京创意人才所占百分比仅为近1%,由于遭遇创意人才瓶颈,北京乃至全国创意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北京作为教育培训资源最丰富、创意产业最具优势、对创意人才需求最多的大都市,理应成为培养开发创意人才的主阵地。但2006年进行的首都创意人才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教育培训体制严重制约创意人才的育成,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职培训又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设计,只重单项技能的提高,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需要相脱节。
“我在美国迪斯尼乐园待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们获得国家资助基金后,必须拿出25%用于人才培训,并指定要请哪些培训机构,一位灯光师的培训就非常细致和完善,这样就能创作出奇幻的灯光效果。”而反观北京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资金后,不知道要进行人员培训,结果专业的人做不了专业的事。当务之急是把政府拨款拿出一部分来用于对产业操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王国华认为,创意产业人才除了学校培养,最主要还是各个培养机构的参与,并且要有一套发现和评估机制。在一线需要的是有操作性、实践性的人,而现在惟学历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创意人才的培养。培训机构监管太紧,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历史的文化教育,而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这样永远出不了动漫大师。高等学校包括一些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表面,评价机制混乱,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收了钱办不好事,学员经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走出校园基本不具备实操经验,理论与实践几乎脱节。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没法直接用,还需要培养两到三年。
创意经理人是从业界培养的
对于创意经理人的培养方式,于洋表示:“实践出真知,我特别提倡让在校学生到运营机构去实习,进入演艺公司、剧院等,获得一线的经验。”实际上,于洋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创意经理人成长的绝佳例子。1993年,于洋从部队转业留京,一直怀揣做演艺的梦想,但他知道,自己当时最欠缺的就是判断市场的经验,一个好的经理人同时必须是个成功的商人,于是,他加入了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做特种贸易。1999年,他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参与组建保利文化艺术公司,2003年,保利演艺经纪公司成立,当年就获得盈利,目前保利已拥有8家剧院。10年的摸爬滚打,这个当年的“门外汉”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拿到经纪人资格证的人,也获得了“中国最佳策划案例特殊贡献奖”、“中国演艺经纪策划大师”等称号。
于洋认为,国内创意人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创意执行人才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创意产业执行力和整合力的欠缺。以动漫行业为例,正是由于这类人才的缺失,许多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品的市场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发挥。他说,创意经理人一定是一个创意人,因为创意就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是需要认知的,只有自己具备创意的想法才能对产业做出明确判断。“他要把别人认为未知的变成已知,让所有人都拍手叫绝。我一直在公司内部讲,你选择了这个就是选择了‘脑瘫’和‘脑激荡’的行业,每一分钟都要给脑子洗澡,才能出火花。”
英国创意经理人花费50%的精力用于社会公关
杨杰森在英国完成了创意产业经营方面的学习后,3年来一直在英国从事创意产业的相关工作,其公司业务包括国际演艺经济、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品牌公关。作为一个走在一线的从业者,杨杰森有很深刻的感触,创意经理人更多的工作是实现IDEA的市场价值,他必须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第一步认知IDEA,然后将其提升到商业的高度,寻找市场运作中的价值点,打造出产品,并实现价值,这当中就涉及到宣传、组织团队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他认为,国内发展创意产业需加大政府投入,从英国经验看,政府每年都为创意产业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产业上的项目,如他们公司涉及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项目都可以跟政府进行申请,一部分的盈利归还给政府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作为回报。杨杰森强调,创意经理人的重要能力是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与各方打好交道,与媒体、商家、销售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无论在英国还是中国,这种与政府和社会公关的能力和创意能力是并重的。
培养领军人物能突破行业症结?
冯晓哲表示,“以往把人才粗线条分为帅才、将才和干才,我认为创意经理人主要指创意帅才和创意将才,他们的任务是把精神的自由创造转化成市场效益,但过程非常困难,这类人才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针对行业本身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知道如何将技术和文化结合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这对经理人是非常大的挑战,而促进转化机制的突破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肖永亮也表示,这类领军人物的培养是具有特殊性的,他一定不是出现在学校里,而必然出现在业界。政府应该从各方面给他们创造特殊的条件,假如可以拿出一两个亿制作一部带有国家意志的动画片,把领军人物放在其中参与,这些人就必然被带起来了。
“以前我在建设厅当厅长去美国考察时,美国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中国的城市规划是搞不好的’。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中第一专家是历史学家,第二专家是经济学家,研究当地该靠什么拉动经济,第三是地理学家,研究地脉文脉,第四是社会学家,最后才是建筑学家,落实前面的研究结果。”王国华遗憾地表示,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在还是在用对知识和创造力的藐视和世界竞争。
创意经理人要“发现”创意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孙院长前不久曾说,我们培养的动漫人才是为艺术献身的,有公司给600块钱,他们都去干了。要我说,这就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创意人才从业积极性毁灭性的打击。如在美国类似的例子,创意人才一旦进入影视圈那生活就很爽了,而北京的动漫人可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呢。当然,国内外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国内还有很多条件不够成熟。”肖永亮认为,教育和培养往往被混为一谈,发展产业切忌急功近利,但对创意人才的尊重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其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长效行为,不能以短期效益衡量。产业的发展是个自然生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淀。
他认为,经理人的培养中,学校的教育不是为了某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努力,而是为了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进行。国内培养创意人才的基础不够,西方教育体制从小就培养人的创新意识,而国内的应试教育环境不具备这个条件,难以形成大环境。更重要的是,创意人才其实不是靠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发现出来的,只有发现有潜质的人才能不断给予激发,才有成为创意人才的可能。“在美国南加州,那个地方为什么就能出很多艺术和影视人才呢?因为他们靠近好莱坞,很多课堂就搬到了好莱坞,课就在好莱坞上,很多一线的经验就直接传授给学生了。而在国内找个实习基地都很困难,要请个一线的专业老师指导更困难。”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