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行业动态

从纸草到电子阅读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3-13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各种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阅读技术,如今正吸引人们越来越多的眼光。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阅读方式,是否就此走向了黄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综合来看,以纸为中心的阅读,短期内看不出彻底消亡的可能性。”

“从根本上来说,纸本书籍是身体的延伸,具有和身体的高度亲和性。电子阅读器和网页,再怎么人性化,也是一些为人的身体不能了解的电波的延伸。而且,电子阅读器还是要做成书的样子,说明它本身还是以书为蓝本,无法脱离书这种既定文化形式的影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续冬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人类的阅读有一定之规

阅读媒体,从最早的竹简、铭文、莎草纸,一直到绢、蔡伦、活字印刷乃至古腾堡印刷术,再到现在的各种电子阅读器。人类的阅读活动,最开始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的特权,只能是祭司史官,方才可以接触记录和阅读这类在当时纯为宗教祭祀的活动。而在西方,中世纪僧侣们在修道院中,就着烛光抄写《圣经》的景象,与东方的人们为祈福而抄写各种佛教道教经文,恰好相映成趣,成为跨越时空的景观。

识文断字,在过去,是让自己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基本要求。而到了20世纪,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不识字已经成了某种耻辱,能够阅读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的常态。《朗读者》中为掩盖不识字真相而一步步沦落的汉娜,只是这一概念的极端呈现。

在张颐武看来,阅读的历史当中,“印刷术当然是伟大的革命,对人类的阅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书籍本身也不仅仅只是阅读,而关系着广泛的人类活动––“从捡破烂到传达上帝声音的一切事”,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曾经在《启蒙运动的生意》中这样写道。胡续冬指出,阅读的载体变化,对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也有着直接影响,“在西方,书写和阅读的载体从羊皮卷到纸本书籍的变化,是和宗教改革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诞生联系在一起的。”

1454年到1455年,古腾堡印刷机上印出的第一批《圣经》,正是西方量产印刷书籍的开始。人们阅读的成本降低之后,能够阅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现在还有以古腾堡的名字命名的电子书计划,鼓励人们电子化纸本著作,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竹简到纸到印刷术再到现在的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新技术总是带来革命。总的来说,这是不断展开的文化民主化的过程。人类接触文化的便捷性越来越高,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大的趋势是这样的。”张颐武总结道。

新技术总是让人们憧憬着新事物,网络和电子化的阅读的萌动,也让人们期待新体裁和新文学样式的产生。“网络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不少人预测,链接式甚至多人共同写作的小说,会变成将来流行的体裁。”张颐武这样回忆道。事情并未如同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进行,“现在看来,网络小说基本上还是隶属于传统阅读的范畴,比如《流行的穿越》、《盗墓》、《鬼吹灯》一类小说,还是传统类型传奇的发展,写作空间还是传统上的。链接式的小说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起来,没有发生对体裁和文类的突破。”张颐武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的阅读有一定之规”。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兴起,就一改千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

纸本阅读的经验无法替代

是否在不远的将来,传统的纸本阅读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张颐武和胡续冬都不这样认为。张颐武从方方面面比较了纸本阅读和电子阅读,“纸本书有纸本书的方便之处,阅读器一类的屏幕还是无法解决灵活性的问题。你可以随时拿出纸书来随便翻几页,阅读的经验无法替代。电子阅读不可能完全替代纸本阅读。”在他看来,纸本书仍然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经验,有其众所周知的优势:“纸本书的空间还是很大,因为纸本书可以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就算丢了也不心疼。阅读器还是要放在包里,比较贵重,需要保护,如果丢了,就会比较心疼。综合来看,纸本出版和电子出版还是双峰并置的局面,毕竟纸面的盈利模式,大家都很熟悉,知道出版怎么赚钱。电子的就还不太明确。”

而胡续冬也赞同纸本阅读具有无法替代的经验,而且对于人们吸收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纸本的书籍阅读,意味着对知识、对精神的欢愉进行可控的量化消化,每天无论是阅读一章还是阅读一本,都有可触摸、可称量的实在感。譬如,你可以说,今天我看了1斤的书,这会让你感觉很踏实。但网络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由于其超容性和便捷的互链性,会让精神吸收变得不可控、不可量化,会出现‘阅读大跃进’或者头脑短路的状况。”他对电子阅读有一种警惕感,担心会导致资讯的泛滥,“最要命的是,这种不可控、不可量化性会摧毁传统精神消化过程中必要的匀速感,导致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精神欢愉都会变成简单的资讯,知识的消化变成了资讯的恶性积攒。”也许一个人整天都在网络上遨游,接受各种不同的资讯,但是一天下来得到的收获,却不一定能够与踏实读过几页书相比。

在张颐武看来,尽管纸本阅读经验无法替代,但是比较起电子阅读来,二者之间“应该说利弊难断。过去读书基本上是线性思维。现在电子的阅读方式,对人们的发散性思维有好处。书不但要读,还要查,以前的纸本书查起来可以说是非常难。但是用电子的书,找起来就很方便。从这一点上来说,电子阅读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胡续冬则认为,电子阅读始终是建立在纸本阅读的经验之上的,无法摆脱纸本阅读的影响,“甚至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日新月异的电子阅读终端或许会开发出高度模拟纸本书籍的可翻页的形态,也就是完全像奇幻电影里出现的古怪物事,每一页看似纸张的东西上都变幻着无穷无尽的电子态文字。但即使是这样,它依然是传统书籍形式的外观翻新而已。”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上一篇:纸书“触”电引发深阅读“海啸”
下一篇:求伯君:以网游为载体输出中国文化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