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1-13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而在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文化和创意从来都不是问题。但在1000亿元的动漫产业大餐面前,国内仅占有11%的市场份额,可谓是创巨痛深。而在忍受创痛的时候,何时能够解除这种创痛,却依然没有答案。
广阔的前景 尴尬的现实
3.7亿人口的受众、逐年扩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提升的政府支持力度,刺激着中国动漫投资商的神经。
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兜里的钱紧着往外掏,1000亿元动漫产业大餐似乎近在眼前,伸出手去,触摸到的却是现实的尴尬。
市场空间三级跳 引发投资热潮
2007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体规模已达200亿元,2008年动漫产业总规模达250亿元。按中国庞大的青少年和儿童消费群体测算,未来几年里,中国动漫产业至少有1000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
逐年扩展的市场空间,催发着中国动漫产业投资商的激情,中国动漫产业在这激情中燃烧。
据统计,1993年到2003年,我国国产动画片总产量仅为4.6万分钟,而2004年一年的产量就达到2.18万分钟,2005年年产量为4.27万分钟。到2007年,我国动画片总产量增至10万分钟,2008年突破12万分钟。
12万分钟的突破性投入,中国动漫产业惊醒得不能说不早,但对于未来中国动漫市场1000亿元的巨大市场前景来说,只能算是瘦马级别。巨大利润诱惑之下,自然会引来“豺狼虎豹”。动漫产业在中国尚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在老牌的英、美之国,则已经相对成熟,更有韩、日紧随其后。
在资本国际化的投资时代,觑觎别人盘子里的肥肉已经可以名正言顺。中国动漫产业稚嫩的胳膊根本挡不住国外资本车轮的前进。在我国目前的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原创动漫仅占11%,近90%的中国动漫市场份额被国外动漫产品垄断。
国外资本在中国动漫领域的横行,由来已久,让人尴尬而又无奈。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现实,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中央政策支持力度大 地方政府紧跟风
对于国内动漫产业的这种尴尬局面,中央不断伸出有形的手进行救助。而与中央政策紧密相随的则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跟风。
2002年至200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影视动画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动画制作业实行减免税优惠,要求各电视台播出中国动画片比例不得少于70%,播出进口动画片的比例不得超过30%”。
2004年-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命名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武汉、深圳、大连、苏州、无锡等19个国家动画产业及研究基地。
动漫产业基地的命名无非是希望借此推动地方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刮起一股动漫产业之风。而列名其中的城市多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则是考虑到当地相对发达IT 产业链条和人才队伍。
国家对于动漫产业的思考可谓是用心良苦,体会到国家苦心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对动漫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争相出台。
只是这场由中央刮起的动漫之风,在得到地方主要城市先后相应之后,吹来的却不是动漫产业的春花灿烂,而是国内“动漫之都”的泛滥。
“动漫之都”风起云涌 动漫产品无人问津
如今,在百度上输入“动漫之都”字符,你会搜索到20多个城市。而在这块光鲜的招牌背后则是对动漫产业一哄而上、良莠不分的乱象。
动漫产业前景广阔,国家扶植力度大,可带动的相关产业多,让人眼热。动漫产业成为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因此,有条件的要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样就促成了动漫产业的虚假繁荣。
而这种近乎于闹剧的“动漫之都”自然也没有办法拉动国内动漫产业的真正发展。当前在国内可以数得上来的“动漫之都”不下20家,但却没有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复建设的悲哀。
2008年10月1日至5日,首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穗港澳动漫游戏展在广州举行,参展的人群络绎不绝。在此期间,国外动漫产品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动漫展区的冷清。
与此同时,在上海举行的2008上海动漫娱乐展上,大部分的FANS也都迷恋国外优秀动漫品牌,而对国内动漫展区视若无睹。
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给了那些所谓的“动漫之都”当头一棒,遗憾的是,这一棒之力却不足以惊醒梦中人。打造“动漫之都”的工程还在继续,从远在冰封山河的黑龙江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动漫之都的建设都正在赶工加点。
中国有句古话“九折臂而成良医”但一向崇古的中国人在动漫之路上却打破了这一惯例,颇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痛感。而动漫之痛也久久萦绕在国人心头。
人才短缺之痛
动漫产业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产业。拼的是创意,打的是巧力。因此,当美国梦工厂挟其旗下作品《功夫熊猫》进军国内市场之时,带给国人的不仅是老美玩弄中国功夫的震惊,更多的是痛定思痛的思索。
为什么我们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经过老美的头脑之后就能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和赞叹,而我们自己的动漫产业却在国家大力扶植之下,依然举步维艰。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被葛优在《天下无贼》中回答过了,“21世纪什么最贵?”答曰:“人才。”在国内动漫产业投资商一掷千金的同时,动漫人才漏洞却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动漫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短暂辉煌之后,再难有好的作品问世,至今80后、90后记忆之中的动漫形象还只不过是葫芦娃和哪吒。
而人才的缺失并不单单停留在制作阶段,在国内重制作而不重经营的氛围之下,精英型的运作人才也正在岁月流逝中老去。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国内制作、发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大杂烩。
公司投资人既当创作者又是经营者,公司“一把手”要么是投资人、要么是创作总监兼任,制作与市场“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预期的目标大打折扣,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
资金匮乏之痛
2005年参加杭州首届国际动漫节的公司,只有50%的公司在2006年的动漫节上露脸,另外的50%已经死亡,头号杀手就是资金链的断裂。资金匮乏使得动漫行业成为了一个速生速死的行业,而直到现在,资金问题还在制约着国内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动漫产业链包括创作、发行、播出、授权、产品开发等各环节,动画片光靠播出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回报,必须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才能实现盈利。这是动画公司经营者皆知的产业规律。
据资料显示,在国内,90%以上从事原创动画制作的企业,注册资金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下,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公司不到10%。
如此小规模的企业从事动漫产业就如同老鼠拉木头,往往会累死在途中,更何谈发展?但是在巨大的利润空间诱惑下,大多数的企业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危急关头,风投就成为了从事动漫企业眼中的救星,但风投资金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投入却明显很迟疑。
中国动漫产业投资成本大,市场风险高,没有可抵押的实体。而不可预测的投资收益,市场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让风投对中国动漫望而止步。没有风投的支撑,又无法获得来自产业市场的资金回报,国产卡通一直难以形成产业链内部的良性循环。
中国动漫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但高死亡率并不能阻挡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动漫企业,以不怕死的精神品味着国内动漫产业的伤痛。
链条割裂之痛
缺乏人才和资金的国内动漫产业之路异常艰难,但这还不是最坏的,割裂的市场链条则让大多数动漫企业难以实现盈利。对于国内动漫企业来说,国外动漫制作的大手笔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而更让国内动漫企业望尘莫及的则是来自国外的动漫运营方式。他们往往在播出环节就已经可以收回制作成本。动漫生产——动画片播出——衍生产品开发和销售——收益——再生产,这是国外流行的动漫商业模式。
在日本,一部动漫作品首先会以漫画连载的方式和读者见面,获得认可的作品才能成为单行本出版;进一步获得欢迎的作品,才会被改编成影视、游戏,进而开发出各种衍生产品。美国走的则是迪斯尼式的发展道路:依靠动画电影打开市场,从而通过衍生产品开发、版权费用等获得收益。
而在国内,这条产业链现在仍是断裂的。企业制作动漫画作品需要的前期资金巨大,最后却几乎只有1/10的成本能够收回。和动漫“烧钱”并存的另一个理念,就是动漫“不赚钱”。企业制作动画的投资巨大,国内电视台收购动画片的价格却非常低,中央电视台的购片价格为业内最高,但500元/分钟的价格仍然远低于生产成本。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吸引优秀原创作品动画化,衍生品更成了很多企业碰都不敢碰的禁区。
割裂的产业链条让国内动漫企业受伤不浅,而这种割裂却还在继续。四处兴起的“动漫之都”不但分散了国内本就有限的动漫人才和资金,同时各自为政的竞争局面也逼迫出中国动漫的浅尝辄止。
伴随着国内动漫产业诸多弊端的是不断开放的市场大环境,政府有形之手的支持力度必定会在不断强化的市场冲击之下淡化。而中国动漫产业的真正发展要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
动漫之火尚未燎原 投资需谨慎
中国动漫产业基础薄弱,而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基地纷纷建立,甚至出现多个城市争抢“动漫之都”称号的现象。“背靠产业基地,依靠政府支持,争取研发资金。”这是多数动漫企业心中的美好愿望。但美好止于实践,在真刀真枪的市场涤荡之下,看似美好的愿望却往往会成为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内有些已建成的园区中,动漫企业仅占入驻企业的2%,园区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恶化。动漫产业全区的合理发展亟待全国性统筹政策安排。
动漫产业的美好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动漫产业的企业。造就了众多的“动漫之都”而在这个被称为新时代“金矿”的掘金过程中,众多企业或中途死亡或搬迁别处,一些“动漫之都”也名存实亡,成为过眼烟云。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顺利渡过难关,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更有甚者,在各地竞相成立动漫基地时,借助政府对动漫企业的各项税费优惠以及园区的租金减免,许多非动漫企业借动漫之名进驻园区。还有一些企业优惠期一过就搬离,在园区间不断迁徙,俨然一种投机候鸟。而这种不断搬迁的候鸟企业,又是国内类似动漫产业园不断重复上马的诱因。
广电总局对2007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的统计显示,17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中,号称国内最大动漫产业基地之一的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全年动画产量只有338分钟,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动画产业园只有180分钟,被点名批评。
目前,长三角地区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在动漫产业上先行一步。杭州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已经在动漫产业的征途中站稳了脚跟,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已成为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园区。
“杭州对于动漫产业的扶持政策是最优惠的,如果有别的地方比杭州还优惠,杭州市政府会立刻研究,学习借鉴过来。市政府还将每年组织举办一次以上类似国际动漫展、动漫高峰论坛等活动,为国产动漫业搭建平台。”杭州市委副书记、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执行委员会主任叶明底气十足。
有着区位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的杭州动漫或许会为国内动漫产业带来产业集聚效应——这个国内动漫产业期待已久的现象。而一旦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集群建立起来,无疑将是众多动漫“李鬼”末日。
动漫产业有着巨大的前景,但是在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注定还有一段寒冷的夜路要走。这需要有意于投资动漫产业的商家和有志于建设动漫园区的地方政府量力而为,如果自己的抗旱能力没有那么强,那最好还是不要赶这个早集。
近几年中央支持动漫产业部分政策
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电视台播出进口动画片不得超过40%;2005年9月13日,广电总局再次通知,禁止以栏目形式、以所谓介绍境外动画片为由,播出未经审查的境外动画片。2004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关于《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总局44号令)正式实施。2004年-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命名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武汉、深圳、大连、苏州、无锡等19个国家动画产业及研究基地。2005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2005年9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年1月广电总局公布《2006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将加强影视动画规划,完善国产动画播映体系,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级电视台在黄金(187,-0.24,-0.13%,吧)时段播放优秀国产动画片。200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十部委《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意见明确了“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2006年9月1日据《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2006年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00——20:00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