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1-14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该怎么走?还有多少年的路要走?在1月10日北京大学主办的“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上,来自设计业的专家为设计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答案。
赵小钧:水立方是“管”出来的
“我坚信水立方不是做出来的,是管设计管出来的。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么多风险,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设计是不可能产生的。”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小钧表示。
“我是水立方中方设计师,我坚信水立方不是做出来的,是管设计管出来的。中国人不去创新设计是因为有制约条件。做设计和创新是基于未来的收益,一种投入和收获的关系,但制造不是,制造是现实收割式的收益方式,这两个方式从收割来看,人为成本比较低,所以制造是基于人为风险小,但是外在风险大,而设计和创新正好相反,是基于人为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应对外部风险时比较有力。这两个风险意味着两种成本,在中国文化的框架下,中国的人为成本相对是大的,因为我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问题,造成创新人为风险较大。”
设计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组织能力和个人创意的结合。西方的公司制度解决了资本传递的问题,哪怕一个方案要在20年后才能获得收益,参与者也会去投入。而国内设计公司的制度导致人们只能注重眼前,不会为企业长远发展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里实现所谓的创新,必须制造个人利益科学的解决方案,而常见的中国企业里看不到科学的利益分配方案。设计业现在的利益分配方式是简单的提成关系,这实际跟农民种玉米没有什么两样,不是现代的利益分配方式。这个问题不解决,创新就不能产生。
中国设计业距离整体上市可能还有30年的路要走,但这不是说不需要资本介入,资本的嫁接能改变设计企业的业务模式。同样,设计业对于投资机构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更是诱人的,因为他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毛利润如此之高的文化产业。但机会面前,设计界管理低下的问题更加明显,吸引资本的进入,必须改变经营规则、财务规则,才有可能把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财富。
郑曙旸:中国设计再过30年才诞生
“再过30年,作为设计工作者,我有这样的估计,就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我觉得中国设计会诞生于21世纪30年代,也就是说它是符合我们现在发展规律的。”本届论坛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设计家郑曙旸教授表示。
郑曙旸说:“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设计师的称谓很奢侈,因为就整个发展而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设计师境界,更谈不上知名,惟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早走了几步。中国设计到底什么时候产生?在设计界、教育界都有各种想法,有一些乐观的人认为,现在已经实现了中国设计,也就是说在10年之间中国设计会走向世界。当然也有一种悲观估计,认为真正的中国设计要立于世界之林,能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设计是遥远的未来,甚至有更悲观的,就是中国设计在50年之后才有可能。到底怎么样,关键在于今天的工作。”
虽然中国设计目前不容乐观,但一切仍可寄希望于教育。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高等学校开办设计专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说明了中国设计具备人力储备。再过30年,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估计,中国设计会诞生于21世纪30年代,这是符合现在发展规律的。
林天强:中国设计没有定价权
“中国设计有很多的设计民工和美术民工,虽然不是主观想这样做,但是在这么多年的积累情况下已形成惯性,在目前格局下没有掌握渠道,因此中国设计没有定价权。”在1月10日北京大学主办的“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上,798总规划师林天强表示。
林天强说:“对于国内外经过30年改革开放锻炼的设计业强者来说,金融危机是一个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价值以及提高品牌生存和发展空间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之路,虽然转型过程中会有阵痛,但是成功的转型必将奠定中国在世界产业格局中未来的领导地位。要实现产业转型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全设计产业链,打造设计产业的良性秩序,其中包含产业链的机制设计和版权保护。另外一个要素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机构和设计品牌。”
林天强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核心竞争力说的极端一点,一分钱的利润打遍天下无敌手,说的是温州别针,但中国设计也有很多的设计民工和美术民工。虽然不是主观想这样做,但是在这么多年的积累情况下已形成惯性,在目前格局下没有掌握渠道,因此中国设计没有定价权。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活动指标创纪录低水平,以中国新订单和就业率连续第五个季度下降为例,说明某些领域抗风险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国内的一些产业需要升级。长时间一分钱利益打遍天下无敌手,使经济效益没有有效转化为民间财富和消费能力,即使有机遇也要花很多精力去做工作。中国的设计在世界产业格局中能不能拿到话语权,这个渠道能不能拿到手,不是有愿望就能做到的。
陈立恒:设计师重在做出精致的产品
“各位设计师,你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出精致的产品,设计出最好的产品,你才有文化输出。”台湾海畅集团总裁陈立恒在论坛上表示。
陈立恒说:“各位企业家,各位设计师,你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出精致的产品,设计出最好的产品,你才有文化输出。这片文化的土壤要孕育什么样的品牌,就要依靠教育,教育靠观念,如何用正确的观念培育出这一方水土的人才,才会产出什么样的品牌,品牌的作用带动你的产品,你的文化输出了。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注意有没有人文艺术的涵养,这样才能把文化精神传输出去。14、15世纪陶瓷为中国换了很多外汇,欧洲人用金子来换陶瓷。而前几年陶瓷外销,每件平均0.25美元,从金子到现在每件平均0.25美元的落差,是为什么?因为没有创意。创意一定要发挥如何打造传统文化,让它具备现代的魅力,如果没有现代的魅力,没有当代感,仿古、复古不是一条可以走的路。”
如何把中国产品推出、又贴着自己的牌?陈立恒表示,只有文化渗透才能让产品和品牌开花结果。中国缺乏企业品牌,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品位、品德时要靠自律,自律很重要。此外,设计师一定要针对客人的需要,不能像艺术家,不能太自我。
贾伟:将灵感创意转为策略型创意
中国设计企业应该与国际接轨,这样的接轨,贾伟认为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自身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公司;二是帮助中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去。比如与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因为这样的企业在社会上影响力大,设计企业与之合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价值。设计公司也能通过这样的客户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树立国际视野。
像苹果、索尼这些世界级大牌企业无不在产品的设计上做足功夫。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就通过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大大提升了青蛙的国际形象。青蛙设计有很多不同的设计产品,最有名的是它那圆滑的个人计算机设计。青蛙设计的成功始于1982年,该公司在硅谷的竞争对手月亮设计公司的总裁兼合办人说,青蛙设计推进了设计师在科技产品领域的地位。
“设计企业往往有灵感性创意,但缺乏研究策略型创意,好的设计都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因此,专注最核心的竞争力才是洛可可关注的重点。
从创意到策略到品牌的研究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更多地去注重设计的研究和品牌的策略。比如说,一个企业未来5年,它的产品规划应该怎么走,产品的功能上有什么变化,产品的造型上有什么发展趋势。像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如IBM、宝马、奔驰,在公司的发展中都贯穿着公司的品牌战略,它的工业设计和它的品牌是完全挂钩的。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