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1-2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的巨额投入与产出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专家指出,当前企业信息化遇到的最大瓶颈,在于传统软件厂商的研发理念和产品难以满足企业日渐复杂、灵活多变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响应速度考虑不充分。时至今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迫切需求新技术的创新来解决这个难题。无码开发技术YIGO语言的应用推广让企业成为了信息化的真正主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时至今日,在政府与企业均付出了巨额投入之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状况,依然难称理想。多位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对此指出,当前两化融合遇到的最大瓶颈,在于传统软件厂商的研发理念与产品,难以满足企业日渐复杂、灵活多变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徒结无果之花
翻看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历程,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巨额的投入过后,只余遍地无果之花。
2009年,国资委对2008年度所属134家央企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管理信息化平均得分率仅为69.9%,信息化集成水平得分率仅为69.3%。近一半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合格。此后在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又对重机行业64家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评价。评分值在60分以下的企业有53家,占总数的82.8%。而需要指出的是,仅2008年,央企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就达到近800亿元。
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的背后,实则堆积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不胜枚举的失败案例。尽管有部分企业已初尝信息化的高效便捷,然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数以千万的中小企业,仍然因IT项目失败而导致自身“气血不通”。调查显示,由于软件产品而导致的信息化失败案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软件产品不成熟,软件厂商现炒现卖;其次国外软件产品本土化不到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其他的基本源于产品不匹配,客户小脚穿大鞋。
即便是SAP等世界咨询业巨头,在中国也无一例外地败走过华容道。
国内家电企业长虹,上世纪末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参与SAP实施的“灯塔计划”,结果差强人意。据报道,至2003年,系统提供的零部件库存准确率只有60%,产成品准确率只有25%,整个系统的作用仅仅是打打单据,该采购什么、生产什么,还得相关人员到仓库去清点;2000年,宗申摩托上马SAP的ERP项目。实施到一半时,宗申摩托决定调整组织架构,综合不同分厂的同类生产功能。临时的修改导致项目不得不重头改过,整体进度拖了两年才勉强实现。
项目的进展不顺,也意味着不断增加的成本费用。据介绍,一般软件与实施的费用比例至少在1∶1,高的可达1∶4。除了实施费用,还有定制开发费用、培训费用等。而如果用户购买的是国外咨询公司的服务,费用又要比国内公司的价格高2—3倍。
那么,理应成为企业发展利器的信息技术,为何在市场经济日趋活跃的中国,屡屡陷入步履维艰的窘境呢?
传统管理软件无法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在业内专家看来,软件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是当前企业信息化遇到的最大问题。
“传统的信息化软件,更多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响应速度考虑不是很充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霖表示,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当前的主流信息化产品,大部分无法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从事企业信息化近18年的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康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博科的实践经验表明,随着商业模式与业态的不断创新,企业更希望针对自身行业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个性需求、灵活性更强的产品,但目前软件厂商提供的多是通用、普适的制式化软件,这迫使企业不得不无奈地“以不变应万变”。此外,由于IT产品的专业性,企业的一般经营人员很难自主掌握系统的修改、设置等技术,每一次改动都需要向软件厂商支付额外的二次开发费用,导致业务的延误与成本居高不下。
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不深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现代服务业专家组专家柴跃廷指出,企业不断产生的各种变化与信息系统对此作出反应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许多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常常削足适履,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原本动态鲜活、丰富多彩的企业生态,生硬纳入一个僵化、静态迟缓的物理系统,以致无力解决“时差”日益拉大的困境。
“信息化的本质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信息化的难点便在于实现管理创新,改变业务流程,即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柴跃廷说。
值得一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也对信息技术和系统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秘书长、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项专家、亿邦动力网CEO郑敏表示,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一定会带来IT发展的大机遇,但是墨守成规的传统软件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落伍淘汰,IT及信息化服务产业将面临结构性的变化。
“电子商务庞大的交易额度、多样的交易方式与不定的客户群,都促使企业IT服务部门对业务管理的频繁修改成为例行常态,这个特点使他们已经具备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软件企业的经验与素质。”郑敏说。
无码开发技术将成管理信息化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而当前徘徊不前的状况,迫切呼唤一种能够切实有效破解行业顽疾的创新。
“整个信息化的革命,归根结底的实质问题,是企业希望软件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对IT技术要求降到越低越好,这样企业经营人员就可以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成为信息化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博科资讯公司资深顾问刘正珩说。在他看来,以博科Yigo语言为代表的无码开发技术,将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的新方向。
据介绍,作为第五代计算机语言,Yigo语言的核心技术是管理解析技术,解析技术采用数据映射,直接将业务实体转化为可执行的业务系统。作为实现者,不需要构造数据库结构,不需要考虑界面和数据库的交互,只要使用图形化界面直接表达业务即可。解析技术将业务逻辑从运行系统中分离出来,作为系统运行的规则存在,把具体运作交给平台实现,完全不必考虑实现技术。该特性消除了复杂应用软件系统一直存在的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很难弥合的鸿沟,使得业务领域的专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的行业经验,利用业务模型构建工具,构建出专业化的行业应用。
“形象地说,我们的开发理念,便是让产品的使用‘傻瓜,傻瓜,再傻瓜’。”沈国康说。
以Yigo语言为基础,博科构建了全球唯一的管理应用平台自动解析系统(简称自主平台MAP),更重要的是,自主平台MAP实现了优化扩展常态化。一般情况下,当企业产生需求变化时,传统软件厂商的系统需要就此重新编写一套应用,这无形当中既增加了用户应用成本,同时又使得整个应用过程不可控。“而借助Yigo语言,普通的项目业务人员培训5天左右,无需编程就能够自主处理新的需求,将客户化效率提高了十几倍。”沈国康说。
“ERP等各种管理系统的集成,一直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面临的难题。MAP平台这种新形式,将给我们很多启发与帮助。”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办主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黎晓东表示。
如今,Yigo语言技术已经在中国移动、中石化、三一重机、上海春宇等企业项目上成功运行。一场由民族软件企业带动的企业信息化自主浪潮,正在酝酿。
“无码开发技术Yigo语言方向是对的,否则我们无法解决需求的多样化,也没有办法提高需求效益;趋势也是对的,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哪一步,映射技术总是逐渐的复杂,但对用户却意味着逐渐的简单。”柴跃廷表示。
柴跃廷: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项及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责任专家、科技部现代服务部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息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生产力的要素来看,劳动工具是计算机、劳动对象是生产资源、劳动者是有文化的IT人员。生产力水平提这么高,生产关系不发生变化能适应吗?因此,信息化的难点之一便是管理创新,即改变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都说用户需求变化是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但实际上许多矛盾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有的信息化把本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活的生产力系统,转化成了一个生硬的、静态的物理系统。
信息化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但是,信息化应该有标志。第一,信息资源是不是这个企业、这个部门的主导技术;第二,信息技术是不是系统主导技术;第三,信息网络运输平台是不是主要经营业务平台。
郑敏: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项专家、北京市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化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亿邦动力网CEO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令IT及信息化服务产业发生结构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令IT及信息化服务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在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增长之下,软件服务企业在响应速度等各方面根本就跟不上它的步伐,墨守成规的传统软件企业应该看到,市场真正来的那天,你已经不在了。因为你跟不上别人步伐,满足不了客户更加敏捷的反应要求。同时电子商务对客户的信息系统和采用的技术提出了两点新要求,第一,与传统信息化以管理者为中心相比,现在电子商务以客户为中心。第二,系统开发周期和敏捷性必须优化。
现在客户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升级普遍遇到麻烦,重新做一套至少6—8个月,对企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损失,假如在现有基础上改,就像一件破衣服上打了若干补丁一样,越打补丁越乱。
沈国康:上海科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电子商务和企业的管理信息化一定要相互促进。现在,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的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企业都追求个性化。博科公司全球首创的无码开发技术Yigo语言是管理软件行业的颠覆式创新,因为它满足了这种个性化、多样化。从2005年公布1.0版本到今天,整个系统已经完善了两万多处修改。
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果民族软件企业能够抓紧机会,在管理软件这个领域是完全能够跟国外软件相媲美的,并很有信心在无码开发技术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因为中国企业最熟知自己的文化。
采用无码开发技术Yigo语言,开发效率将是传统模式的20倍,总体拥有成本大幅下降,企业管理人员无须懂IT即可自主掌控信息化,真正让中国企业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实现了“我的信息化,我做主”,让客户成为了信息化的主人。
黄永友:研究员、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会长、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
当前制造业信息化,存在重技术应用、轻业务融合的问题。同时缺乏专业化、全方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与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服务能力比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足。此外,软件企业力量薄弱,对信息化核心支撑与服务能力弱。
未来“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核心是以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以服务为标准,以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主要任务是制造业信息化前沿技术与软件产品研发,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入应用示范等。
黎晓东: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办主任、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制造业信息化这些年,我们面临最大问题是系统集成问题。尤其是ERP等各种管理系统的集成。要想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标准化方式让这些系统有机地实现集成,为企业做更科学合理的系统支撑。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更加强调管理系统间的有机集成。
如今电子商务在制造信息化中涉及得越来越多,以前我们只做管理信息化、设计过程信息化和制造过程信息化。目前在我们规划中每一个计划里都加入了更多企业平台和服务。把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有机结合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张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业信息化专家、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以往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相比,现在的需求比当时要复杂得多。因而不能说当时软件做得不好,只是需求与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只会越来越复杂。
之所以技术发展赶不上需求,是因为需求是来自于人,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是永恒的命题。而需求和技术之间的这种差距,就需要博科这样的软件公司用创新去不断地填补。
从高层语言到平台,然后到系统开发,作为一个软件公司可以说是相当有远见了。博科的发展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国产软件的发展前途。
李建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推动部主任、中国物流信息化专家、中国ECR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如此之快,市场和消费者的求新求变也同样如此。传统的信息软件已经跟不上这个变化,它更多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响应速度的考虑不是很充分。
所以说真正信息化不在意软件和硬件有多好,响应市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Yigo的理念及其形成的产品,做到了这一点,也说明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很昂贵,不可能两三年就重新开发一套系统。
所以,我认为这类产品在国内是挺有市场的。无码化将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陈进: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现代服务业总体组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我认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肯定会产生大的作用。软件公司等技术企业必须转变,从服务的角度,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服务。按照新的形势变化,我觉得信息化效率将更多被提出来。从微观角度看,这要求提高我们效率和规范,从内部机制上更好地管理流程,及时反映客户的需求。
除了以客户为中心之外,现在还有一个趋势,信息化要精细化分层次。软件开发要针对不同的人及其不同需求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做法。
总之,网络的发展让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层次不断深化。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