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1-06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继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叶朗认为,针对“文化强国”的理解有很多种尚需全面的界定,但业界对于这一国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现在的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重技术的倾向,但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并不是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没有太多创意的文化园区和文化街区,而是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
重塑“近悦远来”的文化软实力
北京商报(以下简称“商报”):在您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叶朗:第一要素,是使我们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这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说明我们要从精神层面建设文化强国。如果一个国家仅仅追求物质和金钱,而没有高远的理想和精神追求,社会将无法发展,并会导致人心危机。使我们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可以理解为提升“国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提了,却需要予以重视。这个问题是鲁迅提出的,他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很严重。解放后,国民性问题不怎么提了,但是国民性依旧是个大问题。文化大革命反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国民性问题;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国民性问题。国民性是在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改造和提升国民性很重要。我们需要重铸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需要去芜存菁,并加入新的文化,加强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
商报:在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的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叶朗:中国文化应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了解、认同,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能够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认同、向往她的文化。比如美国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才,美国电影、饮料、快餐遍布世界,这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当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有很多不理解和误解。我们自身的文化形象建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我们国家办文化节、孔子学院的影响力还不够。其实过去我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是开放的,有一个词叫“近悦远来”,意思是邻居很喜欢我们,远方的人也会因为仰慕我们远道而来。我们需要重新找回这种“近悦远来”的软实力。
另外,我们要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温总理说,我们要“有尊严地生活”。要让国际社会尊重我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中国人在国外有时没有得到尊重,其中有文化偏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身文化素质问题。比如现在一些人在一夜暴富之后盲目追求奢侈品,以至于有人说现在奢侈品的中心移到中国来了,但是这些“暴发户”的文化素质没有提高,这样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将政治、经济力量转化为文化力量非常重要。
延续经典打造精品是当务之急
商报: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将经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叶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观念上,古代的哲学智慧与当代社会结合;另外是生活上,传统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的结合。比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现。郑板桥反对“笼中养鸟”,认为“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他提倡“各适其天”,也就是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聊斋志异》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和人发生爱情,体现了人与万物的一体之美。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生态观念。我们不能将复兴传统文化停留于表面,比如穿汉服行古礼,而是要从精神上复兴。我们应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的生活,这方面学术界、文化界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提倡阅读经典、解读经典。阅读经典、解读经典绝不是回到经学的时代,尽管文献的考据是有用的。我们要把经典的精神跟现代生活结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有永久价值的一些东西,“天人合一”、对生命的尊重、热爱生命、追求和谐社会、大同理想等等。这些超时代价值的永恒的东西跟我们当代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文化的复兴。
商报:成就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将经典延续、现代文化产业不断创新的确刻不容缓,但您是否认为在打造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化、艺术大家和足以传世的文化作品与产品更为重要?
叶朗:的确如此,所以要产生当代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文化经典、艺术经典。
虽然大家和经典的出现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但是文化强国应该有当代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我们现在好像还没有当年“鲁郭茅巴老曹”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那样的文学大家。其实,我们当代是有大家和经典的,但是数量上不好说,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发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被我们照亮,这些大家应该让国内群众知道,并放到国际舞台展示,从而塑造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国际对中国的当代文化了解很不够,现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签是饮食和功夫,某几个歌星、影星或功夫明星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文化,我们的宣传似乎还有些表面,没有把内在的、有价值的东西展现出来。
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创意
商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号召之下,很多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正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搭乘政策扶持快车,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在您看来,文化企业如何发展,才真正是在促进我国文化上层楼、创意具备国际影响力?
叶朗:要注重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注重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文化产业有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在注重经济利益之外还要注重人文内涵和导向。现在的一些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内涵,是空的或者是低俗的。现在有的电影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但是缺乏人文内涵。另外,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占据市场,影响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如果青少年长期受低级趣味的精神产品的熏陶,将来他们的追求会出问题,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
文化产业要重视文化艺术和高科技的结合。我国的动漫作品在技术上和国际相差不大,但是缺乏创意,缺乏想像力。创意的灵魂就是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乔布斯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人物,他去世后全世界都在纪念他,他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世界上最有生命的创造都是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钱学森晚年一再强调,培养拔尖人才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科学发现靠审美直觉,局限于逻辑思维的框架不可能有大跨度联想。推动科学研究的动力不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艺术也是。用人和培养人都要注重艺术审美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核心的是要注重精神的层面。在建设文化强国时要将重物质重技术的倾向扭转过来,注重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从精神上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大家和经典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注重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让我们国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样我们的国家才大有希望。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