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1-2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被看作是中国科技界最高规格的盛宴。数百个获奖项目既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阅,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奖励7位科技专家和330个项目。虽然获奖项目总数比2011年度的374个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减少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科技进步奖,而自然科学奖41项,较2011年增加5项;技术发明奖77项,较2011年增加22项,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在三大奖中的占比较上年有了较大的提升,从24.3 %提升到35.8 %,这说明国家更加鼓励原创性和重大的发明创造,三大奖的奖励结构趋于合理。
“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的一大特点就是,战略性产业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介绍,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产学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
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从2012年度的获奖项目看,特高压交流输电、移动通信、机械制造和能源等领域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通过评审项目中占50.9%,推动了我国战略性产业技术水平在国际科技大格局中由全面的“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不断迈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进入“领跑者”行列。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通用项目)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由包括国家电网在内的国内科研、设备、设计、制造等领域的10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180余项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截至目前,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279项,其中发明专利96项,形成7大类77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依托该项目,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占领了国际高压输电领域技术制高点,改变了我国在高压输电领域长期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我国输变电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全面升级,特高压设备设计研发、生产装备和试验检测能力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全面进军国际特高压设备市场,实现高端产业出口零的突破,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大幅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惠及民生科技成果丰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民生科技。从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来看,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丰硕。其中,涉及健康的的医药领域获奖项目增多,如“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等获奖项目,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在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农作物和禽畜的防病、防疫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环境领域生态恢复的项目获奖比例有所提高。科技进步奖环保领域获奖的4个项目中,涉及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有3项,显现我国环保领域生态保护项目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已经凸显。从2012年度的获奖项目看,信息化引领文化产业服务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如“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及重大应用”等一批获奖项目,标志着我国服务大众的文化产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此外,“京津城际铁路工程”、“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等一批项目,标志着我国在工程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推动了我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在2012年度的获奖项目中,频频见到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完成的成果。如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除了清华大学,还有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凌云光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而在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则有更多的企业榜上有名。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TD-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的完成单位,除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外,还有华为、中兴通讯、展讯、联想移动通信等多家知名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该项目通过产业链协同配合和创新资源整合,实现了数百个产业化关键工程技术攻关,实现了芯片及终端(手机)、系统设备、仪器仪表、网络部署与运营等基础工业环节组成的全产业链突破,带动了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群体突破,提升了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基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了近万亿元规模的投入产出。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陈志敏介绍,从2012年度的获奖项目分析,产学研用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逐渐形成。
首设团队创新奖
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试点开展创新团队奖励,“第二军医大学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等3个团队获此殊荣。
据介绍,创新团队主要是指沿着某个科研方向,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人才队伍的团队。如此次获奖的“第二军医大学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由王红阳院士、郭亚军教授、吴孟超院士共同领衔。该团队先后有一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3人次担任国家“973”科学家;团队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该创新团队以提高肝癌综合诊治疗效及探讨重要分子机制的集成化研究为目标,强化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内外培养了2000余名肝脏外科专业骨干人才,推动我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全面推升了我国肝癌诊治的基础研究,奠定了我国肝癌临床诊治的国际领先水平。
中青年人才成为中坚力量
陈志敏介绍,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7岁,35岁以下的约占10.8%,36-55岁的约占75.5%,56岁以上的约占13.6%,完成人梯次和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比例达到44.2%,归国人员占37%。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海外归国人员比例达到56.1%。中青年人才和海外归国人员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来源:中国创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