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3-04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初步落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加速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呈现出集聚蓬勃发展的态势。
政策积极推动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两年多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宏观引导方面,先后发布实施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专项规划,以及新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70多项政策措施。
在要素支持方面,中央和地方纷纷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了融资性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推动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等。
在科技创新方面,组织建设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建设了8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了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卫星应用等创新发展工程等。
在培育市场方面,组织北京、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了云计算服务试点示范,通过节能惠民、“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LED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批准发布了90余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标准,大力发展了合同能源管理和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发布实施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等成为国际标准。
地方争相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渐入佳境。
记者了解到,2012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突破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3年倍增计划。
2012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27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3年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研发投入占江苏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较2011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35.6%提高到37%。
福建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做好2013年工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福建省对利用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度重视。据福建省人大代表介绍,一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从规划、政策等方面予以推进,如先后制定了《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同时,福建省还决定成立5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帮助相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北京未来将重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首都科技资源整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期在2020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北京需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以及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方面,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改革政府科技创新的投入方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其开拓市场,增强生产力。
同时,北京市科委发布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2》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国家高新区一直走在前列,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并发布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科技部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通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11月,科技部确定了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武汉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初选名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3年2月,科技部发布《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及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条件和工作程序,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记者从中关村示范区了解到,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推动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四大潜力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高端发展,形成“641”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为形成2-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到2015年,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力争超过2.5万亿元,占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
西安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安高新区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六大工程”,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鲨鱼苗”企业培育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引培工程、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平台建设工程以及产业链补链、扩链和强链工程,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使园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到2015年,西安高新区将在军民融合通信、物联网、光伏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产业性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到50%以上,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不仅仅是中关村示范区、西安高新区,实际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
2013年1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每个国家高新区选择确定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优化配置资源,创新组织方式,重点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国际竞争态势、关键瓶颈和支持条件,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掌握最新趋势,确定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方向;编制“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图”,提出支持细分领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建设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推广应用创新产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在国家高新区内建成超过200个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坚持开发、建设、运营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推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