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5-05-1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的放开为国人创业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大批怀揣创富梦想的创业者投身商海,童话一样的创业造富案例不断涌现,创业的理念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并广泛传播,人们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行为也愈加活跃,加之政府的强力推动,创业已由少数精英的小众行为变为大众参与的社会现象。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这必将引爆所有有志青年的创业热忱。但是,越是热潮的到来,越应该稍稍放慢脚步,冷静思考:创业到底是迎接潮流的顺势而为还是发自内心的拒绝平庸?创业到底是为了拥有财富,还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我们是否已经做好成为那失败的大多数中的一员,甚至是否已经做好了成功准备。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创业热潮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创业不仅是创富
当前,由新技术革命引领的中国第三次创业大潮方兴未艾。这样的创业春天已不是首次出现,上世纪80年代的“下海”潮,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创业”潮都曾激励着无数中华有志青年投身创业,柳传志、马云、王健林、任正非等明星企业家都曾是创业弄潮儿。大众、媒体、政策制定者都将目光聚焦在成功创业者的造富神话上,而创业的社会责任都被选择性忽视。
成功者的创富故事在迷乱着创业者驿动的心,如嫩草般浅薄的创业文化底蕴和对商业规则的漠视导致在精神层面无法约束创业者——对道德底线和社会规则的肆意践踏。创业热潮背后创业文化缺位与信仰缺失导致的创业“原罪”将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没有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正确信念的支撑,创业的目的如果仅是为了积累财富,就会重走这几十年来企业为获取财富不择手段,造成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老路,导致中国进入“互害”的恶性循环。所以,创富绝不应成为创业的惟一目标和根本出发点,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实现更应根植于每个创业者内心,并贯穿整个创业过程。
创业亟须先进文化引领
文化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现阶段,我国仅仅几十年的创业史尚不足以形成社会大众和创业者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同时,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与机会有限,加之人人怀有将相之心,善用权谋之术,这也成为创业能否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式创业的第一种现象是“共苦易、同甘难”。中国创业团队经典的“四同”结局是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中国式创业的第二种现象是“浮躁”。“浮躁”是目前整个创业届的普遍现象,创业者浮躁,投资人浮躁,市场浮躁,甚至文化浮躁。目前,成功学泛滥,“取尽精华”的名人成功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成功被简单化、速成化,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创业者投机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
对此,我们需要清醒认识,虚假的繁荣泡沫迟早要被捅破。由于环境、背景、资源等权变因素的不可控,无论哪一位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都很难被复制,反而失败的教训却值得创业者汲取。
中国式创业的第三种现象是创业山寨化,产品山寨、商业模式山寨,美其名曰模仿创新,甚至有一种观点将山寨行为上升到“山寨精神”的高度。这种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取得最大效益的短平快方式将使“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空谈。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事业走向成功,而先进的文化则可以引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理论界和实践界亟须加强研究,总结适应中国国情的创业文化内涵,引领中国创业走向正确的道路。
创业文化的中国践行
没有形成共同认知并不代表中国创业文化没有任何发展,从对创业的认知到对创业的认可,中国创业文化正在逐渐成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文化受传统价值观影响,虽不至于仍然“重农轻商”,但“官本位”色彩仍然较浓,基于契约的商业文化氛围较弱。“学而优则仕”观念一直根植于国人思想体系深处,“士农工商”地位有别,“商”的社会地位目前虽有所提升,但仍然没有达到“士”的高度。建国后,“企业家”这一概念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历史抛弃。直到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后,企业家的地位才得到加强,创业的概念和思维重新得到认知。
但是,创业是一项失败率极高的冒险行为,而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宽容还是近几年的事情。2007年《科技进步法》修订案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口号。“鼓励创新”实际是在给各级政府提出要求,“宽容失败”更多的是在向社会大众提出倡议,这正是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对创业进行“松绑”。宽容失败不仅是指在技术创新或创业失败后科研单位对从事创新创业的人员的经济、法律、社会保障,也指社会对于创新者和创业者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仅仅“宽容失败”已经不足以在社会文化层面整体推动创业的进步。
笔者认为,中国创业文化的形成必然是由外而内的,首先由社会文化的认可,再统一到创业价值观的形成。中国创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继承和扬弃,还需要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更需要的是加快脚步,凝练出契合传统、适应国情的核心理念并推而广之。
创业文化凝练
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大国,同时也是人文历史的大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观念差异极大。总结各地创业者特点可以发现,如天津的创业者愿意参与创业但主动性不足;东北的创业者敢想敢做,却特别倚重人情关系;上海的创业者精明强干,但缺乏气魄;广东的创业者低调务实,讲究闷声发大财;福建的创业者则认为爱拼才会赢;就是在一个江苏省内,苏南和苏北的创业观念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创业风潮正在引领全国,但中关村的创业生态和发展模式却难以复制,中关村特有的创业文化氛围在其他地区更是无法实现。
因此,要形成全社会对创业的共同认知,仅从道德和精神层面引导还不够。现阶段创业文化体系建设更需要制度层面的规范,通过法律约束、制度制约、政策支持、宣传引导,深刻总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创业的基本价值导向和核心理念,形成共同认知,构建全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文化。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在社会文化上不仅要对创业者和创业行为做到“理解、宽容、鼓励”,而且创业者们要在理念和道德层面上形成基本的共同认知,即“理性创业、人性创富”。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