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0-06-2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关村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加快建设海归人才特区。一年来共有42名中关村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占全国总数的19%,位居全国第一。
69名中关村人才被认定为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北京市总数的78.4%,海归人才在中关村的创新和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列报道《中关村加快建设海归人才特区》,今天请看第一集:《生命的奇迹》。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中关村建设海归人才特区的前沿阵地。研究所目前拥有24位海外归来的领军人才,组成了基因组、蛋白质组、神经科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的一流团队,形成了我国生物科技前沿领域的优势创新群体,请看报道。
本台记者任效松:走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我们首先就能够在门口看到这个贴满了研究报告的公告栏。这个就是6月11号最新出版的一期国际权威的科技刊物《细胞》杂志,它本期的头条文章就是出自于生命所。
我这里还有一份资料。05年研究所初创的时候,当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两篇,到了0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4篇,到了09年,这个数字又变成了33篇,这个成绩足以让这个有海归科学家在中国创立的研究所,跻身于世界一流的研究所行列。
生命科学研究所完全由海归科学家领衔创立,未满5岁就已展现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姿态,研究所首先建立起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这里的研究人员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标准只有一条是否具有培养潜力,受聘比例仅为5%,入围的研究人员每年可以得到至少200万元的科研资金,5年内开展自主研究。科研人员再也不用因找项目拉经费而苦恼,也不用为检查验收而分神。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我们在研究经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服务上面,我们给予他们的条件,不亚于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好的研究所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五年的经验和科研产出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了与世界接轨的运行机制,还要具备世界一流评价体系,生命所组成了科学指导委员会,每5年对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委员会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评估不合格的不再留任,在今年刚刚完成的首轮评估中,7名参评者中,已经有两位黯然出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我们这边能拿到职位的,能通过评估的,一定能够在美国一流大学拿到职位,得到提升。用一句我们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赛尔的话来讲,他还没有见过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这一个这么有影响力的研究所。
在中关村示范区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不断完善人才创业环境,10年来回流的海归人才已经达到了15000名,由海归人才创办的企业达2000多家,占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十分之一,比例在全国最高,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两家海归人才企业注册成立。与此同时,通过集成资源聚焦重点,中关村帮助海归企业做大做强。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中关村建设海归人才特区,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起步早、力度大、有成效。展望未来,我们要加快建设海归人才特区,我想也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基础好、责任大、有挑战。
(来源:BT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