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1-24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为了给未来5年海淀发展高端消费聚集区和品牌引进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海淀区商业联合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立平教授承接了《海淀区高端消费聚集区及品牌引进》的规划研究课题,并取得实际性的研究成果。
海淀区商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长足发展,着眼未来五年,海淀商业在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等方面将进行提升,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根据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海淀区硬件设施、商务环境、政策环境、商业人口、人均消费等为海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奢侈消费品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对奢侈品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所谓奢侈品是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而对国际奢侈品则有多种提法,如奢侈品、国际奢侈品、国际一线品牌等,在内涵上的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日本通常把国际奢侈品定义为,“被上流社会嗜好和流行的,并被高度评价和忠诚的,拥有昂贵价格的消费品”。
一般消费者所感知的国际奢侈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强烈的优越感、高昂的价格、精细的质量、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独特的流行样式、有号召力的知名度等。国际上被公认具有以上特征的奢侈品牌有: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万宝龙(Mont Blanc)等。
2009年排名世界前十大奢侈品牌为,路易·威登(LV)、爱马仕(Hermes)、古驰(Gucci)、香奈儿(Chanel)、劳力士(Rolex)、轩尼诗(Hennessy)、卡地亚(Cartier)、酷悦(Moet&Chandon)、芬迪(Fendi)、颐年世纪(ync)。
海淀国际奢侈品牌引进空间大
海淀区商业服务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国际知名企业少,高端奢侈品商店不足,没有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商业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海淀区有批发零售业单位24130个,从业人员21.2万,销售总额达9141.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8.4%、22.2%和33.3%,而在北京市十大奢侈品卖场中,朝阳区和西城区占据8席,海淀仅有燕莎友谊商城入选。
在国际知名品牌、一线品牌方面,与朝阳区、西城区相比,海淀区进入数量少。京城奢侈品商店总面积17.3万平方米的新光天地汇集了包括:PRADA等国际知名品牌,这些以旗舰店形式进驻的品牌首次实现新品全球同步,每一季新品与其在巴黎店或纽约店中展示的毫无二致。与之相比,虽然Burberry等国际品牌已经进驻翠微,但相对而言,进驻海淀区百货店的国际品牌仍相对较少,高端商业发展明显不足,仍存在结构化缺陷,难以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海淀区引入国际品牌数量和结构特征:
第一,海淀区主要百货店的国际品牌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服装两大类,饰品、皮具箱包和生活家居类消费品。国际品牌的原产国主要来自法国、美国、意大利等传统高端奢侈品生产国。
第二,被国际和国内公认的国际高端奢侈品牌的数量少。在消费群体中具有旗帜性影响力的高端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LV)等基本上还是空白。
第三,在国际高端品牌结构中,大多奢侈品牌更多集中在化妆品、饰品、箱包等国际高端奢侈品的延伸品牌上,而核心的时装品牌数量极少。
第四,海淀区大多数百货店的国际奢侈品牌的数量少、集聚度较差,在区域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小。
因此,有专家建议,海淀区应该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商业零售的整体规划,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行业协会的中观引导,企业的微观实践,在十二五期间应在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方面发力,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引进方面,应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