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3-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作为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用5年时间,将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有专家分析,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转移约1500万农民进城。
“转出来”,也必须“安得住”。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和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是对就业工作的巨大考验。光靠国有企业难以解决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只有成千上万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巨大海绵,才能减轻社会压力。
此外,由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小企业的多少和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标志。我们看到,哪里企业办得多,那里农民工进厂就多,哪里企业发展得好,那里的农民就富裕。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催生小企业是激发当地群众创业激情、调动生产要素内因变化的生动过程;是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大催生小企业的力度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再次,改变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内外需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实城乡居民的“钱袋子”。小企业准入门槛不高、资金需求不多,只要肯努力、能吃苦,从业方向选择又符合市场需要,就可以成功。
小企业撑起了区域经济一片天,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器。调查显示,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小企业富集区,也是消费力较强,人民生活较富裕的地区。这些地方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投资少、创业容易;适应能力强,能广泛分布在各种环境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意识强;对市场反应灵敏,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机制灵活,易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快速发展;小企业群是大企业的摇篮。
促进小企业发展重要的是改变“唯大是举”的心态。近年来,全国有184个城市把“国际大都市”作为规划目标,且不说如何能做到,光看资源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如此“唯大是举”的心态不改,又怎么能放平身段,脚踏实地支持小企业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该把握机遇,努力开创小企业工作的新局面。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大对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要转变观念,消除对小企业的种种偏见误解,把促进小企业发展提升为一种国家战略。
第一,千方百计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激情,推进农民和大学生创业就业。要通过宣传发展形势、创业政策、举办各种内容的培训班等形式强化创业氛围,帮助群众更新就业观念,掌握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本领,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在创业中增收致富,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催生小企业。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从发展小企业起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准项目,找准路子,搞好策划,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第三,围绕主导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催生小企业。发挥产业集群吸附企业聚集而产生并释放出的聚集效应,促进新企业产生。引导企业围绕各类园区或开发区等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基础,发展关联产业,启动民间资本,利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突破催生小企业。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的契机,发展配套企业和产品,催生一批具有优势的小企业。
第四,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促进小企业成长壮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催生小企业与巩固成果的关系,“办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富一方”。要强化服务,积极扶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在企业创立阶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服务,帮助和促进企业生长和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