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3-1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将成为未来五年中国加速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动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判断凝聚了社会的强烈共识,传递出鲜明的政策指向。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普遍表示,要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两大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没有科技能力提升的“作为”,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地位”
神舟七号返回舱,“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探月工程三期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样机……全国两会期间,“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同期举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向人们展示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国家持续发展。
共识凝聚十分宝贵,征途上前行仍须砥砺。切实加大科研投入,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围绕走向创新之路的关键问题,代表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现在的1.8%上升至2.2%,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教育”之基,才能积聚创新发展“内力”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教育是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代表委员强调,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要进一步突出和强调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一体的改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委员语气坚定。
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代表委员指出,许多青年学生过于看重应试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这是当前教育的“硬伤”,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暗疾”。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也被寄予厚望。“国家间的竞争已从物质的竞争变为人才的竞争,高校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世界各国都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委员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进一步改变目前高校存在的独立性缺乏、内部管理行政化、教育资源缺少竞争等问题。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代表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申报和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高校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创造一切条件,破除一切束缚,让人才的创造力充分发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落实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把发展作为科技的中心任务;深化科技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语中的。
面向“十二五”,面向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国的自主创新也必须是开放的自主创新,只有开放,才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这一观点得到代表委员的一致认可。“目前实施的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效果刚刚显现,但高级工程师、技工等工程化高素质人才仍然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一步要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黄伟光委员说。
扩大科技开放,以更加开放的胸襟“筑巢引凤”,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他们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以全球视野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快速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温家宝总理在14日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的话,阐明了政府的决心。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