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5-1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最前列,起步开局意义重大。《北京新闻》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开局之年走一线》,展现各区县、各部门、各行业、各条战线,积极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良好开局的生动实践。
今天播出第一集:金融创新破解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小企业融资难一度被称为中关村的“歌德巴赫猜想”,“十二五”开局之年,海淀区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并完善起一个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请看报道。
本台记者 任效松:一家科技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拿到订单,却往往会因为面临的资金瓶颈而不得不放弃到手的生意,这样的僵局正在被海淀区刚刚设立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所打破。
位于中关村的海泰方圆公司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密码科技进步奖,但对于电子政务安全应用系统的研发就因资金问题而一拖再拖。在对项目评审之后,海淀区重点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基金”向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而这次的股权投资与以往完全不同。
海泰方圆科技公司总经理 姜海舟:政府股权投资之后,政府成为了我们的股东,但是它又不去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在企业发展好的情况下,甚至是企业上市之前,政府是以原投资成本退出。这样就比我们在银行的同期贷款更优惠。
所谓原本金退出就相当于政府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该股权投资一期资金规模3亿元,分3年拨付。首批得到政府股权投资的8家企业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都是海淀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王际祥:这笔股权投资,我们会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不准备从中间挣一分钱。其目的就是帮助这些企业尽快地做强做大,带动海淀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本台记者 任效松:这是中关村新区的一座看似普通的建筑——PE大厦,“PE”直译过来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占中关村95%以上的中小型、甚至是微型科技企业来说,这里就是实现智力与资本对接的地方。
除了政策资金的保障,积极培育中关村的投融资环境,是海淀区创新思维的又一体体现。于是政府想到了筑巢引凤,吸引创投机构在海淀安家。去年5月,汉世纪股权投资公司搬进了中关村西区的PE大厦,周边林立的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十足的中小企业,让他们的业务量比以往增加了1倍。
汉世纪国际投资总裁 汪安东:这个就是我们最近收到的项目建议书,实际上我们每个月大概收到10份左右。搬到中关村核心区域以来,我们更贴近科技创新公司了,这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整个科技创新的方向和新技术潮流的发展。
华尔兹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江中杰:我是在2月底来到PE大厦参加我们公司的第一次路演。当时看到这个房间里面坐满了楼上楼下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大家交流的专业性、目的性都很强。事实上,第二天就有风投机构跟我们跟进。
两年不到的时间,这里已经聚集了鼎晖投资、德同资本等50余家国内外最知名的股权投资机构,掌控资金超过600亿元。今年前4个月,有2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在PE大厦举行了专场投融资对接会。中关村每5个投资案例就有一个发生在这里。
今年2月,海淀区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
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 臧晓松:海淀将力争在5年内率先在全国形成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为主要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目前海淀区股权投资机构是330家左右,我们将在5年之内达到500家的规模。另外,我们的股权投资案例数也将达到北京市的50%以上。
政策、资金、环境,构建起科技金融创新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成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全“生态系统”当中的一环。2010年,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突破1.5万亿元;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的发展,让中关村成为“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66项产业标准成为重要国际标准;2011年,“1+6”系列新政落地开花,中关村用创新叫响地球村,用创新唱响春天的故事。
(来源:BTV1卫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