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建设全球创新中心 我们充满信心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6-2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建设中关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核心区(海淀)系列访谈”栏目开栏以来,本报先后采访了国内外科技园区界的专家、政府官员及园区企业代表,本期记者采访园区一线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科委主任、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际祥,向读者解读中关村核心区(海淀)的建设情况。

6月17日晚十点半,当都市中忙碌了一周的人们大多已经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放松休息时,北京海淀招商大厦720房间依旧灯火通明。在这里,北京市海淀区科委主任、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际祥刚接受完记者的采访,顾不上回家休息,接着要处理几件重要事情。

对于王际祥来说,每周最多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忙碌:忙着为园区企业排忧解难,忙着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他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靠泡面充饥。“如今,我们充满激情,有信心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为在2020年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而努力。”他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问: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随着相关规划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中关村“1+6”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发布,你认为海淀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际祥: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批复海淀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和国家各个部委,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中关村和海淀高度重视。200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由科技部等21个部委组成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把各个部委和北京市各部门及区县集合在一起办公,解决园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二是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国务院今年1月26日已经批复原则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示范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得以明确;2010年年末,国务院同意了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试点改革新政策,进一步为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1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示范区法制环境。

三是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范围内,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关村的特长就是科技创新,这为中关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斗志,创新企业也能得到支持,整个社会氛围对海淀的发展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中关村和海淀当前在发展中也面临挑战。一是旧的体制约束人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但是克服这些体制约束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当前全国各地都竞相发展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有的地方由于基础较弱,采取粗放的竞争形式,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挖企业,而海淀有1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没有那么多资金和土地许诺给企业,只能靠核心智力资源吸引企业;三是当前在国际竞争中,国外先进技术不愿意出口给中国,但是国外大企业进入国内后却挖掘利用我们最好的人才等资源,国内民营企业没有实力与之抗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临挑战;四是当前人们的传统观念需要不断转变,政府队伍服务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我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问题,在改革发展中要保证稳定。

问:你认为,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在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王际祥:海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核心区就应承担核心的任务。国家当前赋予中关村的核心任务就是激活区域创新资源,让这里既定的资源能够迸发出来,向全国辐射。中关村现在肩负着两个使命,一是产生更多的成果向全国辐射;二是通过率先探索,总结出激发创新资源的方法和经验,供全国其他高新区借鉴参考,从而激发出全国的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中关村现在有一区十园,海淀园聚集着大量的大学教师、研究员、院士专家及企业研发人员等智力资源,所以国家使命要由海淀来完成。

发挥优势 弥补不足

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海淀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在哪些方面?

王际祥:首先是软环境建设。经历多年探索,无论是海淀区政府还是海淀园管委会,园区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把为企业服务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为企业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例如为了帮助企业吸引人才,我们加大公租房建设,目前一期已经向园区88家企业分配600套房源;为解决高科技企业高管和关键技术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我们积极与教育等部门协调解决。

政策体系建设也是我们软环境的一部分。海淀是国内政策配套最好的园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每年海淀企业仅减免税额就达20亿元,今年海淀区政府更是拿出15亿元支持企业。海淀不会在企业入驻之初就一次性给予大量资金,而是靠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去获取,园区所有企业只要发展得好,达到相关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此外,海淀园的科技基础力量增强了。目前海淀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接近于世界水平,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例如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SARS疫苗,如今已出口到国外。此外有多个企业参与了国际标准制订。

问:与国际发达科技园区相比,海淀园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淀如何发挥已形成的优势,尽快弥补自身的短板,进一步融入全球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

王际祥:与国际发达科技园区相比,海淀园目前虽然实力够不上强大,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多次到海淀园并对园区发展高度评价。同时,海淀园背靠祖国,国家从上到下有政策支持,这是国外科技园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我们还有后发优势,近两年上市企业数量超过美国硅谷,这说明中关村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与美国硅谷等发达国家园区相比,我们最大的弱势还是软环境。例如与美国硅谷遍布着天使投资人相比,我国目前虽然民间资本很多,但缺少天使投资。一方面由于文化传统、信任缺失等因素,割断了投资人与投资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有的人虽有投资欲望,却由于对高科技不了解,不敢轻易投资。目前信用体系在中关村并没有建立好。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我们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建设中关村核心区,因为这不仅是海淀自己的任务,也是全国的任务。

问:海淀提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应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你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淀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应该建立起怎样的适合海淀实际的体制机制,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推动海淀园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王际祥:建设核心区,关键就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出现一批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克服新技术产生过程中的障碍,让成果能够顺利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两个轮子,能够互相促进,也能够互相制约。

举个例子,政府拿出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双方一般会合同约定,知识产权按照一定比例归政府所有。这些知识产权对基层政府部门没有实质作用,却约束了企业发展。如果让政府所有的这部分成果也归企业所有,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发展壮大后会为国家创造税收。但是此举在现有制度规定下行不通。

另外一个我体会较深的是成果转化问题。在美国基本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科技成果研究之初就有明确的目的,研究就是为了使用。而我国从20年前开始,中央相关文件中就一直呼吁解决此问题,但直到今天,高校和科研院所内90%的成果仍然束之高阁,这里面有好的成果,也有废的成果,有的成果甚至从研究那天开始就没有使用价值,有的好成果也由于未能及时得到转化而搁置。这意味着,在一个研究所或者大学里,100个研究人员中,90多个研究人员做的都是无用功,也意味着国家90%的投资浪费了。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我认为是指挥棒的问题。在研究院所里,研究人员考虑的是如何发表论文,做出多少成果并通过认定,从而不断提高职称,对做出的成果是否投向市场根本不关心,因为其成果即使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也属于职务发明,产生的效益归单位所有,和研究人员没有任何关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打破现有体制机制,改变研究人员的思路。

前不久出台的中关村“1+6”政策规定,对于中央级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单位评估价值或批量评估价值800万元以下的科技成果,由中央级事业单位自主处置。以往,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如果需要转让一项成果,需要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审批,流程复杂,所以高校积极性不高。“1+6”政策将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齐心协力建设全球创新中心

问:作为海淀园管委会的领导,你心目中的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是什么样子的?

王际祥:我认为,中关村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具备4个“一批”: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的企业,这里特别强调“创新型”,指做研发的企业,到时候中关村要产生二三十个联想这样的企业;一批关键技术;一批知名品牌,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家的品牌;一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包括技术骨干和企业家。

我相信,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世界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人们知道中关村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联想经过20年发展起来,再有十年,这里一定会出现几个类似联想的企业,如百度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新浪、搜狐、爱国者等企业在国内形成影响力……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五年就会有雏形,十年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中关村的教授、专家和研究人员从来不缺聪明才智,我们通过体制创新,引导他们走上建设创新中心的道路,鼓励他们把聪明才智发挥到真正有用的地方,从而创造出一批科技成果、知名品牌和企业,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日可待。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一篇:海淀: 颂歌献给党 建功核心区
下一篇:孵化器扶持新政即将出炉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