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7-2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十二五’时期,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实施,未来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新跨越,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此,“十二五”科技规划对未来5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
“‘十二五’科技规划虽然涉及领域多、涉及面全,但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表示。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的核心,将对未来5年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元表示 。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大事,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情。”周元表示,“十一五”科技规划制定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还在讨论阶段,并没有具体实施。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关键时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一点“十二五”科技规划有明确阐述。
李真真表示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围绕产业链的系统部署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重点发展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组织实施大型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以往的高技术、高新技术相比更加聚焦、更加具有先导性。”周元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抓住了,能不能发展好关键看“十二五”。因此,“十二五”科技规划用了相当重的笔墨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发展。
李真真认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等。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
“在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基础前沿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按照择优布局的原则,继续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
“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强考核评估,调整优化建设布局。”
“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
“‘十二五’科技规划将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提并论,足见国家对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相当重视。”周元表示。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李真真表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支撑。
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科技规划用一个章节专门阐述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这在以前的规划中是没有的。这说明我国对人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周元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领军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已有充分的认识,如何培育战略性人才事关国家科技产业的发展。”
李真真认为,在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上,我国应继续增加科技人力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质量。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实验技师等科研辅助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重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布局,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周元指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经过近30年努力,但是直到今天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因此,科技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出,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强化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完善科技、经济协同推进机制,为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加强财政投入对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功能。统筹衔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十二五”科技规划强调,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发挥企业面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支持,完善相应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流程,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作用。
“尤其是要加快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李真真表示,应该把深化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应突出服务国家目标导向、聚焦重大任务的功能。根据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科研经费的过程监管,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