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8-20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08年,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出台。据科技部高企认定网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27日,全国共有161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而据有关人士透露,2008年北京市海淀区申报的企业有2000多家,最终通过认定只有1600多家。
1600多家,与中关村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数字差别,令中关村企业顿时笼罩在紧张气氛之下。迈进高新技术的门槛陡然提升至很多企业一时无法企及的高度。第一批通过认定的企业,往往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是第一批通过国家高新认定的企业。”一些企业认为,门槛提高的合理性在于鼓励创新,避免一些企业浑水摸鱼;但是亦有企业呼吁,认定办法应避免“一刀切”。
2011年,国家高新认定标准迎来了第一次复审。眼下,北京市第一批复审企业资料已经提交,正在等待北京市科委的评审。实际上,这些企业从2010年开始就严阵以待,着手筹备相关资料的整理。一份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资料需要足足五六百页纸!
北京市中海源产权交易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事务部项目经理、高新辅导顾问郭晓慧,在辅导企业申报高新认定方面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对于今年开始的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她表示和企业第一次参与高新认定变化不大,只是需要提交的材料增加了一些,主要目的是方便评审。比如企业须提交一个关于项目立项到研发、成果、进入市场的报告。“这个报告很重要,便于评审专家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她说。
初创企业开一扇窗
虽然高新认定标准较高,但是,对于一些经营规范发展成熟并且致力于创新的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却将初创企业挡在了高新的门外。甚至有企业提出,鼓励创新必须要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扶持,在高新认定之外应该考虑针对初创企业制定不同的政策。
而今年3月16日,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针对示范区企业高新认定所进行的一些调整,降低了进入门槛,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关村在政策方面享有的优势和不可复制性。
《通知》打破了企业必须注册1年以上才能有资格申请认定的要求,注册满半年不足1年、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20%以上的企业可以申请认定。有报道称,这一规定会使得至少3000家中关村企业具备入场资格。对此类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者将颁发蓝底证书,有效期为一年,但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的税收优惠。
然而,《通知》发布近半年来,郭晓慧未做过一个注册未满一年的企业的认定工作。前来咨询的企业是有,但是她都会建议对方,不妨等满一年。否则申请一次之后,等企业注册时间满一年,要重新走一遍高新认定程序。因此,她认为,对大部分注册满半年但未满一年的企业来说,申报高新认定没有太多意义。
7月底,在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关村‘1+6’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再次提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条件和程序上进行的补充和调整:一是注册满半年不足一年的企业可以参加认定,但一年内不享受税收优惠;二是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内容中增加反映创新成果的“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经审(鉴)定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防专利、技术秘密”;三是进一步增加了示范区企业技术领域范围;四是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方式,对企业研发实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成长性与科技研究开发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五是涉密企业可以参加认定。
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华曾经对本报记者表示,“像绿伞这类企业,都是通过配方来申请专利,为防泄密,不少企业都会等到市场做得比较大了之后再去申请,发展中的类似企业不敢申请专利,因此造成无法在数量上达到要求。”而“技术秘密”允许作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高新认定对于专利数量的审核不再以知识产权证书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增加了示范区企业技术领域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有些企业认为高新认定办法过于指标化,对那些没有包括在指南中的创新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和束缚的疑虑。
具体执行松一点绑
“国家鼓励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但是从高新企业认定层面来看,各行业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比如生物医药类企业相比信息产业类企业数量明显要少,那么评审在审定的过程中可能会适当放宽标准,以鼓励新兴产业类企业的发展。”有中介服务企业如是说。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高新认定的政策是很严格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在今年,一些中介机构明显感觉到“执行上的变化比较大”。中介机构也感觉到,2008年第一批国家高新企业认定的审核最为严格,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放弃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但是3年来,随着企业对国家高新认定的理解不断深入,申报的企业数量是递增态势。
从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引来看,高新认定考核企业四大能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财务指标和研发管理水平。在郭晓慧几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有90%以上的企业都卡在这个问题上。”企业甚至不理解科技成果转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呈报的材料中又该如何体现这部分能力。
郭晓慧常常会举例说明:比如一个电子信息领域的公司,做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主要体现为软件著作权。申请高新认定,首先需要提供6个软件著作权。那么成果转化,就是指针对所提供软件著作权的项目所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高新认定对成果转化的定量要求是3年不少于13项成果转化,简单地理解,就是企业至少要和13个客户签订与所提供的6个软件著作权有关的技术服务合同。
但是这里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与专利所对应的成果转化比较难,很多企业无法达到规定。专利一般来说是要形成产品,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就可以算作是一项成果转化。但是一个企业由专利产生的新技术产品数量不会太多,所以满足13项成果转化的难度非常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2008年严格按照13项成果转化进行评定,2009年一般企业有八九项成果转化就可提交材料。产品有一些销售合同,可以提交合同的同时附带官方或用户的报告,来作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参照。“专家的评审是综合评分的,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评定。”
(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