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何“破茧成蝶”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3-0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二次革命?2009年2月26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操盘人、规划者和业内资深专家聚首歌华大厦,把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问题。

2006年,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市798艺术区等首批10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以来,北京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规模。2008年,又有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等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认定。据不完全统计,北京2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现已有文化创意企业8200多家,其中798、南锣鼓巷已经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和名片。然而,集聚区的发展也面临着破茧成蝶的阵痛和曲折,商业地产价值和艺术的冲突日渐激烈,做文化园还是做产业园,这是个问题!

A 企业篇
中国有三个动漫龙头企业就已足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政策在国内是做得比较好的,特别是扶持的力度比较大,集聚区也比较活跃。政府规划到2010年要建成30个集聚区,跟上海提出的建立77个集聚区目标相比,北京的数量还是比较合适的。我觉得现在北京的集聚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少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

北京没有品牌比较强大的文化企业,也缺少具有强大品牌的产品。龙头企业很大的一个好处是能够推动集聚区的品牌和形象,通过活动和交流拉动相关配套入驻。现在总体上讲,集聚区还缺少强势的企业和品牌。举个动漫产业的例子,动漫企业里面为什么缺少龙头企业呢,因为整体实力太弱,我感觉,如果要真正做好一部动漫作品的话,需要的资金最少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符合企业规律的。对动漫企业的扶持,要选择个别的大企业,这个动漫企业要想做得更好,还要创造动漫电影,特别是能走出去的作品,这就至少需要2个亿的资金。而目前小成本制作的动画电影技术含量、故事结构都比较简单,离真正走出去还很远。我觉得中国如果有三个比较大型的动漫集团就已经很好了,可以利用专门技术形成真正良好的产业形态。现在很多小型企业靠小打小闹的成绩,甚至没有盈利,依靠政府补贴,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区。为什么很难出现龙头企业,为什么不能出品牌?跟小企业扎堆出现不无关系,小动漫企业在集聚区扎堆难免导致同质化,小公司不断地推出产品,大家相互压低价格,甚至免费提供动漫产品,因为播出平台就这么几个,而一旦播出就可能获得政府补贴,企业甚至可以倒贴,反而把好的东西挡在电视台外,形成了产业内恶性竞争,对整个产业发展产生负面效果。

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副主任王昱东:关于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其实最早规划雍和园时,我们这个位置的地价就已经比较贵了,一般的小公司确实租不起。但大企业的入驻有两个问题,一是这类企业少,创意产业类大企业本身就没有多少,在北京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第二个是外地文化企业进来发展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外国的大文化企业目前进来的不多,而且有一半涉及到传媒企业,很难得到发展。

B 资金篇
突破在于资金变基金?

王昱东:小企业也要获得相对公平的政府支持,包括资金投入倾向。相对来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多是大企业,这种企业大部分是国营的,5个亿大部分用来扶持国营企业。听说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政府的管理者,考虑创意产业扶持的资金要偏向一些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真正发展需要资金扶持的成本。原来资金扶持办法,基本上是发放式,钱是相当于给企业,花完就算了,回报不好统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以改为资金拨付式,政府免息给企业拨款,但企业必须按要求归还借款,形成循环。

陈少峰:我想可以把钱分成两个部分,除了给歌华这样的大企业外,最需要扶持的就是中小企业,同时重视扶持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项目。

北京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总规划师林天强:把钱给有创意价值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不好判断,往往创意人要不到钱,政府也很难给出去。

昌平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任柏翰:我想资金支持的应该是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核心团队、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可能现在是小企业,但是每年都能以很高比例成长的企业。

王昱东:可以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发放这笔资金,用于公共平台的扶持。同时建议政府把资金细分,形成基金模式,让这些钱越滚越大。

难过评估关就难获产业政策支持

王昱东:园区管理者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相关的企业获得政策支持,但我们集聚区相关政策的落地比中关村差得很远,现在创意产业在集聚区获得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实上存在一定障碍,很多企业在园区享受一系列的政策,必须通过政府高科技企业的评审,这就出现很大矛盾。其中的难处在于,创意产业的评估,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没有办法评估,所以套用了高科技企业的评估体系。目前文化部正在制定一些评估的标准。文化产业要发展,我们很期待这个标准的建立。因为政府也着急,比如北京银行有50个亿贷款要提供给文化创意产业,但缺少申请渠道,银行也没有评估标准。

陈少峰:这个问题目前很难突破,还无法降低担保的风险。而像华谊兄弟这类的大型文化企业,不需要银行也能融到资了。

是文化园还是产业园?

陈少峰:除了引进龙头企业和建立品牌,明确园区的定位也是个大问题。动漫企业制作了数万分钟的动画作品、节目,产值可能还不如歌华一栋大楼的地产值钱,这说明数量多但是效益很低,现在集聚区的形态雏形已经形成,但如何产业化需要进一步思考。很多集聚区仅仅是文化园而不是产业集聚园,用产业来改造文化并不讨好。像798,过去让开拓者沾沾自喜的是我们利用了旧厂房,但在旧厂房的地产价值突飞猛进增加时,因为艺术家买卖作品没法缴纳税收,艺术品本身增值的部分拿不到,所以798也并未形成一个真正高效的产业集聚区,反而造成商业地产的浪费。用产业化改造它的时候,它的商业地产价值起来了,但文化性却没了,租金增加等因素导致艺术家跑了。因为它是一个文化亮点,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现在变得文化价值和地产价值都不够,作为一个文化园,它的文化品位在逐渐变得缺失;而作为产业集聚园,它又没有发挥很高的效率,而且二者互相冲突。把集聚区定位在文化还是产业是个问题,文化活动与艺术家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完全不同,所以不同的集聚区目标是什么,需要怎么做?是不能统一的,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同形态的园区政策绝不能统一。

文化跟商业总是有不同的东西,所有文化都变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说把宋庄作为文化事业给予扶持,对798给予支持,但不要提高地价,进来的艺术家可以淘汰,利用奖励引导艺术家。但是现在用经济杠杆来引导,不可能引导出文化内容,只引导产业的效益,这是有问题的。

集聚区缺乏内部公共管理企业家

林天强:798在做一种文化园区的概念,现在搞的有点尴尬,798今天就是一个文化社区,因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承担了很多使命。

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是,创意基地,包括人才培养,文化园区跟普通企业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公共管理式的平台,平台意义何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培养出的是制造业企业家,是一种简单的可工程化的模式。但现在我们遇到复杂的问题,项目管理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联体企业家。联体企业家就是集聚区管理者同时还是集聚区企业的股东,他承担责任又分担风险。

国外也在摸索这个机制的问题,做出联体企业家的模式,做企业委托人要承担风险,要对他进行监督。但文化企业有些地方不能监督,管理文化企业不能像管理流水线一样,只能通过业绩。联体企业家的模式有可能形成下一步文化创意产业成熟的管理模式。

C 人才篇
创意园需要跨界人才

王昱东:人才培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创意产业最大的瓶颈。第一跨界问题难解决,很难在创意产业成为领军人物。国外一些创意型企业比如苹果、宝马,总监总设计师作为领军人物,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掌握核心业务,对设计本身很了解,同时在品牌包装和推广营销上也是高手。国内创意产业还缺少这样的人,也需要时间,整个产业调整也需要时间。日本的千叶大学培养跨界人才很有一套,他们不招本科生,也不允许直接学管理,要求学习两个学科后再学习管理,最终培养出来全面的产业管理人才。像这套教育理念,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大学花了六七年时间才让政府接受,中国说不定能走得快一点。

陈少峰:现在集聚区里人才培训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目前最缺用文化来做产业的人才。中国的产业结构要调整,比如电子产品附加价值比较低、产业面临升级,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用文化提升产业附加值。苹果公司2008年逆势增长,就是因为产品的文化设计是很突出的,品牌也很突出,苹果建成了文化类型的电子公司、文化驱动的制造业公司。我国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也要提升附加价值。但我们没有既懂技术又通晓文化的人才,最直接的就是要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或者培训的渠道进行。我最近一直在呼吁应该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叫做文化产业管理、工商管理、政府管理。因为没有独立学科就没有社会资源的投入。下一步园区应该是一个产品开发中心同时兼任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下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部门,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扶持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扶持品牌,另外把钱花在培养人才方面。

D 实例篇
创意园应推动产业集聚

任柏翰:  现在昌平区没有真正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但是昌平区也在积极争取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昌平区已经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旅游、会展为主线的八大集聚区板块和四大项目集群,呈现出了特色产业,形成集聚,重点行业优势明显;改革步伐持续加快,多元主体逐渐形成;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的良好势头。全区各类文化企业和文化主体达到5150家,文化创意企业固定资产超过30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税收超过2亿元,已成为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昌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有基础的包括,十三陵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明文化开发动漫、电影电视;另外在小汤山,温泉比较有名,这个区域主要做旅游和酒店,是一个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另外我们正在策划、建立一个跟动漫有关的园区,引进中科院一个下属研究所科研院的企业,做三维动画电影。总的来说园区运作的模式,我们打算采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模式来运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周边配套小企业,同时举办培训学校培养相关人才。

陈少峰:园区规划的范围有多大?依托什么来创办园区呢?

任柏翰:面积覆盖包括天通苑、回龙观在内的一些商业建筑,通过昌平区政府每年投资3000万元来扶持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我们想从这点来切入,创办昌平区文化产业集聚区。

陈少峰:从昌平区的整体规划来讲还是很好的,但是现在昌平的旅游经济比重还是比较大,我觉得昌平区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我感觉没必要把范围弄得那么宽,天通苑很多地方实际上跟动漫没有关系,另外合作的公司可能成不了龙头企业。另外,做动画不要做历史题材的,因为衍生产品很难开发。不要把现成的东西变成负担,可以依托小汤山的温泉资源搞会展业的集聚。

任柏翰:我们希望选定的企业第一必须要有核心技术,二要有核心团队。这个企业可能现在并不大,三年五年以后,它可能会迅速成长为一个龙头企业。我们投资没有那么大,但这个企业采用自己的技术做三维动画电影。区政府去扶持它,给它的一些政策包括办一些学校,再集聚一些小企业,通过这一年的发展,明年推出一部片子,在国内形成三维动画电影领军企业,甚至可以走出国门。如果有核心技术和队伍,它的成长性是可以期待的。另外这个动画的东西,除了票房以外,可以做一些衍生产品。

陈少峰:刚才讲的扶持思路我是支持的,但主要问题在几年之内这家企业没有收益怎么办?产业园有一个产业集聚的问题,不能够把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怎么样推动产业集聚,避免一家大企业失败成为政府的财务负担。

尚8新媒体创意产业园执行董事薛运达:有的创意园有了收益,但还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尚8新媒体创意产业园在成龙、陈可辛等大腕影视人物入驻后,需要解决品牌持续竞争力的问题。

雍和园要做中小企业助推器

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规划协调科徐莉:集聚区能为企业提供三个方面的条件:环境、政策和服务。环境方面,今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将入驻一家动漫领域龙头企业——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年初,央视动画《美猴王》品牌授权拍卖可谓敲响了中国动漫史上品牌授权拍卖的“第一槌”,雍和园被列为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后,北广传媒、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也相继落户,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确实起到了树立园区品牌形象、优化投资环境的作用。目前,雍和园想建立以产业为主、居住为辅的混合发展模式,如何让大企业入驻后持续发挥后劲是园区一直思考的问题。此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被列入工作重点,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做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还要去培育它,做中小企业的助推器,例如,园区内一些胡同中的旧工厂,原企业外迁后可以提供给中小企业作为驻地,为他们的起步提供一个助推力。

从政策上讲,园区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详细分为39小类,按照不同类别帮助其争取有利政策,如财政返还的政策已经给园区内企业带来了实惠。对于还处于培育期的企业,东城区政府也建立了50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虽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很难被列为高新企业,但总有办法帮助企业获取扶持。

王昱东:从目前北京认定集聚区的速度来看,政府是很慎重的,是想把集聚区发展逐渐趋于完善;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国外有很好的模式——园区企业学校,国内集聚区可以效仿,像昌平规划中的动漫园第一步跟院校结合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新方式,由政府来建设园区,然后交给学校来运作,这是比较好的先例,比起前期的园区以圈一片地为先导有了很大进步。

记者手记

“抱歉,我插几句”

“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二次革命?”、“中国有3个动漫龙头企业就已足够!”……2月26日下午,北京歌华大厦16层暖意融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界各方精英在此“指点江山”,思想在交锋,观点在碰撞,在时而谈笑风生、时而针锋相对的畅快交流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被清晰地勾画在眼前。

采访过北京大学陈少峰老师很多次了,但今天第一次发现,陈老师是位如此善于“笑场”的学者。“那些艺术管理硕士一听我讲文化产业,就要打瞌睡……”一句句幽默、善意的玩笑时不时引爆场内一阵大笑。轻松之余又让人感觉犀利、明快,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园区内量多低效企业的担忧与思考,也引发了在场人的深思。

在人们对798过度商业化的质疑声中,林天强没有停止思考,“读史、看戏、反思”是他近来最常做的事。文化园区还是产业园区?商业地产还是艺术主导?林天强坦言“现在搞的很尴尬”, 他提出的“联体企业家模式”能否让798摆脱这种商业和艺术纠缠的泥淖?我们只能说,798在探索,中国文化产业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抱歉,我插几句。”似乎成了现场听到最多的发语词,大家急于交换与碰撞。虽然不免常常出现同时有两三个人说话的“混乱场面”,但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从业者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殷殷希望。从促成约翰·霍金斯数次访华,到向国内输入创意人才和机构,都是王昱东和他所在的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恐怕是对王昱东广泛研究、吸收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优秀经验的最佳注脚。

窗外,春寒仍料峭。然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这颗“幼苗”在众多温暖之手的扶持下愈加茁壮。

(来源:北京商报)



上一篇:798没有更年期 创意产业园呼唤联体企业家
下一篇:中国皮影艺术演出落户圆明园 预计盈利上百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